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教育专栏 (1)

2015-03-15 于漪  郑国民 商务印书馆

微信ID:shangwu1897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李克强(2015年3月15日)


“鄙视书、不读书,是深重的罪过。由于这一罪过,一个人将终生受到惩罚;如果这一罪过是由整个民族犯下的话,这一民族就要因此受到自己历史的惩罚。”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于漪:人要读书才能真正脱离爬行动物的状态,推广农村中学生的阅读再难也要奋力前行


早在上个世纪,北京大学贺麟教授对学生演讲时就十分郑重地指出:“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是和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流,读古人的书可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可以享受或吸取思想家多年心血的结晶,贺教授对读书做人的道理阐述得十分深刻。要想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就要努力读书,切不可放弃这神圣的权利。


提倡读优秀读物,文学的、科普的,推广阅读优秀读物,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阅读,面对这样的环境,难度是大的。但是,再难,也要做,也要奋然而前行,为了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为了引导和教育他们成为素质良好的现代中国人。


首先,要让学生以及教育他们的教师真切地体会到阅读对于生命的成长、对于生命价值的创造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人要吃饭,才能生存,这是常识。人要读书,读佳作、读精品,精神才能成长,才能真正脱离爬行动物的状态,成为有脊梁骨、有精神支柱的人,否则,灵魂卑琐,品质鄙陋,做人的底线都把握不住,还谈什么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这也是常识,但社会上泛滥的急功近利、金钱拜物、权势喧嚣,已迷惑了许多人的眼睛,更何况无人生经历的学生?


因而,求学时期学生竟然有一学期课外不读一本书的怪象,有读四五本书,但其中大部分是课外辅导书的现象。教师阅读状况也令人担忧,整天忙于应考、检查、事务,与书籍结缘的不多。阅读究竟重要到何种程度?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在演说中是这样沉重地说的:“鄙视书、不读书,是深重的罪过。由于这一罪过,一个人将终生受到惩罚;如果这一罪过是由整个民族犯下的话,这一民族就要因此受到自己历史的惩罚。”入木三分的剖析,令人震惊,催人警醒。


阅读推广要在落实上下功夫。当今说是巨人、行是侏儒,说过就是做过的现象屡见不鲜。阅读推广难度很大,更要在“行”上作出既周密又可行的举措。

(作者系著名语文教育家)



郑国民:阅读是破解一个民族文化密码的过程


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文件曾写道,阅读是每位公民的权利,任何国家都应保证公民享有这样的权利。也有人说,阅读是破解一个民族文化密码的过程,也是继承和创造民族文化的过程。如果要想毁掉一个民族,首先要毁掉其语言,进而破坏这种语言的阅读能力。大家熟知的《最后一课》,在早期选入语文教科书时,有的版本的课文题目为《割地》,其课后练习设计之一是如何理解“失地之痛”和“失语之痛”。《最后一课》之所以被选入很多国家的教科书,是因为这篇课文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同样,我们也可以联想到阅读能力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价值。


20世纪末,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作了题为《美国阅读挑战》的动员报告,这个报告的目标是让美国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为此,联邦政府拿出巨额资金来支持这个行动计划。鼓励大学生志愿者进入家庭与孩子们共同阅读,这些志愿者要想参加行动计划,必须经过事先培训,比如知道孩子最喜欢的读物是什么,以及孩子阅读存在哪些心理障碍等。为什么当时提出这样一个计划?克林顿总统说,为了迎接21世纪的到来,美国要想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美国要想在21世纪保持领先地位,要从小学阅读开始抓起,保证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我之所以对这份资料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当时我国开始研制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为了解世界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进展,更好地理解美国为什么这样做,当时我特意把这个计划的所有资料翻译成中文,其评介文章《“美国阅读挑战”及其启示》发表于《学科教育》1999年第10期。


对语文教育而言,把阅读提高到关系一个国家未来、民族前途和未来公民素质的高度,一点也不为过。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开始阅读之前,认识的是现实的世界,而阅读为孩子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这个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无限的想象、无限的乐趣。这扇大门的开启,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具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孩子在二年级末达到独立阅读程度,为保证我国未来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足够的竞争优势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可能。


按照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二年级学生应该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会写800个左右汉字。经过统计,这样的识字量能够覆盖日常出版物特别是儿童读物90%以上的字。或许有人会问,如果达到这样的目标,是否就可以认为学生具备了独立的阅读能力呢?其实不然。因为一定的识字量并不等同于一定的阅读能力,识字量要转化为阅读能力,还需要相当复杂的过程。就以任何一套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来说,希望一二年级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上的一百多篇文章(有的教科书前四册的课文数甚至还不到一百篇)就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只能是痴人说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语言材料中逐步感受、理解所识的字,才有可能形成阅读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量?这不仅仅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任务,政府、社会和家庭同样承担着重任。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热心推动读书的个人和组织。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是一个社会团体,在教育和文化建设中,理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商务印书馆的鼎力支持下,中语会成立了阅读推广中心。阅读推广中心的成立,缘起于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孟素琴老师推动读书的感人事迹。在河南,孟老师凭着对教育的热忱和执着,在阅读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她因此入选了中国教育报2011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今天,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热切关注下揭晓,这是一次对执着于推动读书者的表彰,也是对创建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的有力倡导。无论是阅读推广中心的成立,还是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评选,在我看来,都是个美好的开始。


愿越来越多的校园真正成为读书的地方,愿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到读书的力量。


(作者系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务处处长,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


(注:以上两文出自《中国教育报》,经授权发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